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文言文教学陷入了两个极端:要么采取“字字落实,句句翻译”的传统方式;要么在“人文”上大做文章,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文言文教学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感受能力,如“山的沉稳”,又要求教学策略方法的多样化,如“水的灵动”。要立足吟诵,扎实品味字词句,灵活穿插背景资料,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多法写作促进学生领悟,多方延伸综合,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吟诵 “山的沉稳” “水的灵动”
自2001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文言文的教学却成为语文教改的一个“死角”。这是因为: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虽都是流传千秋的名家名作,但由于古今语言的流变、时空的阻隔,学生要读懂了解文章内容尚不是件容易的事,要领会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审美情感等内容就更艰难了。
怎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达成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意图结合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立足吟诵建语感,提高对言语灵敏的感觉能力
古语云:“置之齐地则齐语,置之楚地则楚语。”这就是说,学习语言要有一个“活”的语境。文言文学习也是一种语言学习,诵读就是为文言文的学习提供语境。古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又说“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就有了对言语灵敏的感觉能力,不需要进行词法、语法、句法等理性分析,就可以直觉辨识言语,体悟文章的情味,换言之,就是有了语感。
二、落实字词品文句,培养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1、授之以渔,文言词义推断有法可循。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所以要让学生养成查古汉语字典自己解决词语疑难的习惯。但有些字词有多个义项,即使查了词典,要确定用哪一个义项也有一定难度。为了学生对词义掌握有“山的沉稳”和扎实,一线老师归纳了多种巧释文言实词的方法。浙江杭州九中余佩枫老师总结了七种方法: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邻字帮助法,成语对应法,古今比照法。河南濮阳一中范利萍老师也归纳了七种方法:字形推断法,通假字音推断法,成语推断法,整齐句式推断法,语法分析推断法,语境分析法,带入检验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学生对文言文字面含义的理解才能更准确。
2、品味词义,方法要有“水的灵动”。
文言文字词句的教学中,不能孤立地解释其含义,要把字词句的理解与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情感的领会紧密地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让学生从字词句中揣摩人物性格。仗势骄横而色厉内荏的秦王性格通过“其许寡人”、“逆寡人者,情寡人与”和“色挠,长跪”来表现;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唐雎性格通过双重否定句和反诘句来表现等等。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鉴赏等多种方式推敲文本语言,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于无声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落实文言文字词的教学,达成“山的沉稳”的浅显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穿插背景明意图,领悟思想感情与写作目的
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作品基本上都是产生于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重要文章,但如果把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时代背景放在开头介绍,学生就会以为是例行公事而无动于衷。背景资料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应该明确时机,当引则引。如教学《陋室铭》,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后,多对刘禹锡的人品不以为然,认为他善于自我吹捧。笔者穿插背景介绍:这篇文章是他被贬至安徽省和州时所作,和州策知县是个见利而为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但他仍然读书作文,并写下了《陋室铭》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了解背景后,学生们为刘禹锡对达官显贵的蔑视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格深深折服,对文本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
四、弘扬个性试创新,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著名特级教师陈钟梁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教材所选的文言文所体现的古人思想在历经漫长的岁月后依然焕发着活力,依然启迪着现代读者的思想,但也不可否认,古文中的某些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现代人的观点形成了一定的摩擦。教学中,学生必然会用现在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代的思想,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宋定伯捉鬼》时,学生提出了与教材观点相反的问题。课文的阅读提示说:此文表现了“人用智谋制服鬼”、“人能胜鬼的积极意义”。学生对此予以否定,说:人鬼相逢,鬼直言相告“我是鬼”,何等坦率磊落;鬼在途中两次生疑,说明他并不愚蠢;鬼善于变化,本领高强。鬼之所以上了当、中了圈套,全是因为鬼对世界和对宋定伯的信任。相较而言,宋定伯其言可憎,一路上尽说谎话;其行可恶,一路上占尽便宜;其动机可鄙,一得“千五百”,就溜之大吉。……这些打破常规的全新认知使得文言文课堂生机勃勃,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与思想,时代的创新主旋律也在小小的语文课堂上唱响。
五、多法写作促领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
文言文短小精悍,语言凝练,作品中不确定的“空白”处不少,足以给人留有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扩写、改写、补写、续写提供了恰当的情境。学生的写作反过来在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如学习《桃花源记》时,可以让学生补写渔人“及郡下”和太守的对话;学习《孙权劝学》时,可想象主与臣对话时的神态动作等等。
六、多方延伸求综合,拓展认知领域建立信息网络
1、精选课外篇目,在比较阅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某老师在教学《狼》时,迁移另一则狼的故事《牧竖》,让学生在把握了课文中狼的残忍和狡诈之后,又了解了母狼母爱的伟大。笔者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拓展《左传》中内容相似、战争结果大不相同的《子鱼论战》,学生更清晰地理解了作战时要把握战机的道理,领悟到曹刿作为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作为统治者的鲁庄公和宋公之类“肉食者”的鄙陋。
2、有质量地开展文言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及专题研读活动。
为了感知文言文的文化内涵,教师应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文言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及专题研读。杭州第九中学的俞佩枫老师在教学李白的《行路难》时,设计了课题“酒·文学·文人”。有的学生收集了李白其余的“酒歌”,探究他想像奇特、豪放飘逸的诗风;有的小组重点解答“李白的人生为何如此失意”;也有以“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为研究内容的;甚至有人关注文人好酒的问题。这样,古代美文的欣赏拓宽到了广袤的文学认识领域。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要认清文言文独特的体例特点,立足诵读,以“水的灵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让学生养成“山的沉稳”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深刻反思教学行为,即时调整教学方式,才可能不断超越自我,步入新境界,使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1]俞佩枫《立足课堂,自主发展》,2005年。
[2]范利萍《文言实词词义推断“七法”》.《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12A期。
[3]厉以萍《灵活穿插背景资料》.《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
[4]戴余金 主编《初中阅读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
随机阅读
- [教育理论] 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学困生心
- [教育理论] 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课
- [教育理论] 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
- [教育理论] 高效快乐课堂创设初探
- [教育理论]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之探索
- [教育理论] 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主
- [教育理论] 反思合作学习 构建高效课
- [教育理论] 科学课堂要促使“动态生成
- [教育理论] 激发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个
- [教育理论] 浅谈科学教师的能力提升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教育理论]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
- [教育理论]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
- [教育理论]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教育理论]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
- [教育理论] 让幽默伴随课堂
- [教育理论]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 [教育理论] 追问,一种有效理答行为
- [教育理论]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
- [教育理论]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
- [教育理论]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育理论]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
- [教育理论]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
- [教育理论] 运用“五大策略” 成就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