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人们对教师究竟在教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有过众多的期待,从“传道授业解惑者”到“教师是蜡烛”“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再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都是人们对教师崇高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和肯定.时至今日,伴随着全球教育改革,我国颁布了新课程标准,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的课程标准下重新塑造自己、转换角色可以说是迫在眉睫.我通过学习《基础课程改革纲要》和《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研究北师大数学教材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师如何实现角色转换”的一些见解.
一、 更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在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这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新的高中数学课程定位于面向大众的基础课程,让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功能转变.新课程的教育价值观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教材中加入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阅读材料等内容,将数学文化,生活中的知识融入课堂,题目入口比较宽,答案不唯一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去寻找自己的解题方法,当然这对教师的挑战也很严峻.除此之外,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而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新课标实施和教学创新的基础,因此,要适应新教材实施新课标,我们就要更新教育理念.
二、 坚持终身学习
以前的高中数学教材虽然经过多次修订,但是教学的内容仍然有许多不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例如:从前的高中数学教材无论学生今后发展方向如何,不论学生继续学习或就业,不加区别使用同一套教材,学习相同的内容(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现在新课程高中数学教材分为选修和必修,有不同的版本,其中又分为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和需要选学不同的模块和内容,满足个性化的发展,又如:从前高中数学教材中没有的向量知识、概率统计知识、算法等与社会进步、发展,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知识都加进来,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目前,我们使用的高中数学新课程是北师大版的教材.它的特点是:突出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双基,删除了过时的内容并且补充了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内容,注重对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强调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较好的把握了新的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要求.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让学生长了见识.如此一来,教师难以再靠吃老本来维持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了,课堂呈现出开放的动态型.在新形势下,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知识渊博、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另外有意识地拓宽相关学科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沟通与融合.再者,教师的实践知识(教学经验的积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成功的进行教学活动,还应该具备必要的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三、 改进教学模式
新课标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见,打造“人文课堂”是时代教育的要求.所谓的“人文主义”,其实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主要的社会思潮,它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肯定认识世界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尊重、鼓励、赞赏每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尤其是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或根本回答不出来时,学生最需要被尊重;另一方面,数学是一种文化,要在保证数学科学性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数学的文化性、思想性、方法性、语言性等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责任心;充分发挥数学的抽象、困难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求简意识和好奇心.总之,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具有四心——“好奇心、恒心、自信心、责任心”,借文化的体还数学的魂.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填鸭式”教学,教学中要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重视以人为本,关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突出对思想品德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具有健全、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才能实现.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靠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要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四、丰富教学手段
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学能够在某些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新的课程标准把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整合作为基本理念之一.事实上,现代教育技术正在对数学教学产生深刻影响.我们不仅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课程,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如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矩阵、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都可应用几何画板、 flash 等应用软件进行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显著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40分钟的内容在35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如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可能的话,教学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可以用电脑来演示.由此可见,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千万不要掉队.
五、 改善评价制度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它是方向标,是指挥棒,具有极强的导向功能.“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而且大多情况下,命题、制卷、评分全过程都由教师操纵,尤其是评判标准由教师制定,给不给分,给多少分等,全由教师裁决,教师具有“法官”一般的生杀大权.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考试,过于注重量化;评价技术落后,过于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引起评价体系的深刻变化,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和评价体制等方面.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例如,过程性评价应关注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等过程的评价,关注对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等过程的评价,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对于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要建立相应的过程评价内容和方法.另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冒尖;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增加选择性,大力倡导教学相长,实施师生共同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在尊重这一事实的前提下,我们才能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能结合他们自身实际的最好发展.
教育部提出高中教育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如实行导师制、选课制与学分制等),中学课程改革为实现这一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作为基础学科,数学在构筑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上起着关键的钮带作用.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数学教师应顺应时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本着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新思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强适应型的复合人才.
随机阅读
- [教育理论] 高效快乐课堂创设初探
- [教育理论] 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
- [教育理论] 激发学习兴趣 发展学生个
- [教育理论] 科学课堂要促使“动态生成
- [教育理论] 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学困生心
- [教育理论] 反思合作学习 构建高效课
- [教育理论] 浅谈科学教师的能力提升
- [教育理论]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之探索
- [教育理论] 更新教育理念 培养学生主
- [教育理论] 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课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教育理论]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
- [教育理论]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
- [教育理论]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教育理论]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
- [教育理论] 让幽默伴随课堂
- [教育理论]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 [教育理论] 追问,一种有效理答行为
- [教育理论]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
- [教育理论]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
- [教育理论]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育理论]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
- [教育理论]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
- [教育理论] 运用“五大策略” 成就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